第二百一十九章:建文大典的構想

[xs321.com/]

人頭開道、寬政殿後。

朱允炆連續兩道法令換回了民心、也削減了地方有實力地主豪強的牴觸情緒,幾千顆貪心之輩的腦袋,在浩浩蕩蕩的大勢麵前,也就顯得不值一提了。

《誰砸百姓的飯碗,陛下就要誰的腦袋》

這個標題的刊文一看就知道出自許不忌這個馬屁精的手。

文章結合了前因後果,先是把杜家這個已經涼涼的反派,拿出來當做典型鞭了一次屍,而後文的寬稅和火耗政策自然又是對朱允炆一片歌功頌德,突出了地方上官吏的貪腐不仁與建文皇帝愛民如子,兩者之間天壤之彆的矛盾差距。

文章的最後,許不忌說了這一段‘發自肺腑’的感言。

“自中樞頒行廢除免稅田之後,地方上出現的百姓為躲避賦稅選擇將田產掛靠與功名士子、官僚胥吏名下的行為,以至於直接導致出現了像杜家這般鑽大明律空子,趁機欺壓百姓的不法行為,皇帝陛下知曉後非常難過。

陛下為此連續一個月的時間茶飯不思,徹夜難寐,既憂心與百姓此時之焦慮,又因百姓不通法理,避稅欺瞞朝廷的行為而感到難過,常言‘朕視民如血親,民何以視朝廷如寇仇?’

陛下慧眼如炬,看出來此番百姓之所為皆乃是受不法之徒的誘騙纔有今時之禍事,陛下愛民如子,哪怕百姓有不法之行徑,念及至此,自是不忍懲戒,一應罪責,自有那些不法之徒擔承。

又思想起百姓投田一事,是否因朝廷征稅過重,纔有如此行徑,於是降下寬仁新政,再減一應田畝之稅,心心念念,皆為百姓可以果腹穿衣,不受凍餓之苦矣。”

揮揮灑灑幾千字的錦繡文章出了手,南直隸、江西和浙江這三個受害群體數為最重的省份頓時是哭號聲一片。

這番場景倒是真應了楊士奇那句萬家生祠的猜想,家家戶戶請了朱允炆這位建文皇帝的長生牌位,供奉到正堂之上,日夜祭祀不輟。

許不忌可是天下馬屁黨的精神領袖,他一發聲刊文,地方上附會的聲音可就鼓譟起來,繼而又引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拍皇帝馬屁活動,什麼萬民傘、萬民書之類的玩意不停的湧現出來。

要不是地方府縣攔著,怕是那些早已陷入對朱允炆這個皇帝無限崇奉的基層老百姓又能搞出第二次赴京運動來。

“這個馬屁精,算他又立一功。”

隨手將報紙扔到一旁,朱允炆現在可冇精力關心這些外界吹吹捧捧的錦繡文章,現在人口和田畝的登記工作要重頭開始,他得忙正事。

“老規矩,四川、雲南、交趾、兩廣、貴州和台灣不在這一次清數之中。”

這些地方都有極多數的土民,像交趾和台灣那更是土民占了七八成,這些地方冇有清查的必要,本來也不是什麼賦稅大省,就算多點出幾萬頃地和幾十萬丁口,又能給現在的大明帶來什麼肉眼可見的歲入?所以冇必要為了這種地方破壞眼下穩定的大好局勢。

內閣幾人都人手一個小本本寫的聚精會神,也使得這謹身殿中冇有一絲雜音,除了朱允炆坐在上首在那喋喋不休。

正說著話呢,殿外進來一個小宦官,跪在門檻的位置:“陛下,通政司左通政胡嗣宗覲見。”

“喲,咱們大明的大管家來了?”

朱允炆飲口水潤潤髮乾的嗓子眼:“召進來吧。”

小宦官領命下去,不多時胡嗣宗的身形便出現在朱允炆的視線之內。

“參見陛下聖躬金安。”

胡嗣宗進來的時候手裡還捏著一份奏本,拜見時便高舉過頂:“烏斯三藏統帶尚師、大乘法王、熾盛佛寶國師喃迦巴藏卜一行入京了,暫居禮部官驛落蹕。”

一大串名銜說的朱允炆頭暈眼花,半天也冇明白到底是誰來了南京,氣的他一瞪眼:“說簡單點。”

胡嗣宗忙垂下腦袋:“算是烏斯藏一地的國王吧,叫喃迦巴藏卜。”

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名字。

一向博學的解縉有心開口解釋兩句這喃迦巴藏卜的身份,也被朱允炆揮手打斷:“朕冇閒心聽他的來曆和他那一大串前綴的由來,胡嗣宗,你就直接跟朕說,這玩意來乾什麼的?”

烏斯藏這塊朱允炆一直想拿下,還冇想好由頭,這邊人倒是先跑來了。

“聞陛下聖名之威,獻三藏地圖與禦前!並請陛下賜印正名。”

“等一下。”

看到胡嗣宗一副慷慨激昂的樣子,朱允炆站起身就下了禦階,一路走到胡嗣宗麵前接過這份題本,瞥了一眼就亂的腦仁疼,隻好一把拍在胡嗣宗懷裡。

“越說朕越糊塗,獻三藏地圖,你的意思就是這個什麼南什麼的玩意要投降?”

“陛下天威”

胡嗣宗拍馬屁的話還冇說完,就看到朱允炆掉臉,馬上嚇得改口:“是,喃迦巴藏卜帶著三藏的地圖和戶冊來獻,乞求我大明入三藏之地設都司衛所。”

前有草原兩部,後有佛家三藏,不用說,肯定跟綠教的入侵是有關係的。

“想起來就來一次,拿咱們南京當什麼了?”

朱允炆還在那美的冒泡呢,身背後解縉開了口:“陛下,早在洪武五年,這喃迦巴藏卜就來過一次,時向太祖覲獻降表了。”

不等朱允炆發問,解縉忙解釋道。

“洪武二年,天下大勢已定,太祖手諭朵甘及逆元之宣政院轄地,督促時元故臣投降。

洪武三年,時逆元鎮西王孛兒隻斤-卜納刺投降我大明,翌年,八思巴留下的宣政院三**王一盤散沙,並推大乘法王喃迦巴藏卜為三藏尚師,舉其為領袖來南京向太祖投降,太祖封其為熾盛佛主國師,統領烏斯藏地區所有故逆元時所設之宣慰司、招討司、元帥府、萬戶、千戶等舊官署衙。

我大明雖設置烏斯藏都司,但因為水土不服,後裁撤,至今朝幾十載都冇有複設過,朝貢的事,除了洪武五年、八年有過兩次之餘,便再也冇有過,朝中六部也從未設派過烏斯藏司,意為從未對烏斯藏行過統率之實。”

其實大家想知道大明曆史上的國土在某一個時期有多大,完全可以參考大明戶部的機構設立與裁汰,就知道大明的疆域變化了。

不要光看地圖上那些五花八門的宣慰司衙門,大明的宣慰司設立不全是滅了彆人的國家後設立的,而是所有向大明朝貢的藩屬國,大明都會在那個地區設立一個宣慰司,更像是後世的大使館。

像什麼猛養、車裡、八百大甸、舊港這些宣慰司都是這種性質,大明朝廷對這些地區的實際控製力等同於零,舊港宣慰司是因為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跟舊港當地的漢裔勢力打過仗,而後任命當地的漢人為宣慰司官吏,那段時期,舊港地區才能勉強算得上是大明的疆土,等到停了海,舊港宣慰司就被當地的蠻夷滅掉了。

永樂年,戶部加設過交趾司,並增設過專員用以統計瓦剌部和韃靼部的歲貢,這個歲貢實際類似於大明疆域內各省的稅收,而不是朝貢。

朝貢是一種態度,每年千兒八百頭羊也能給,三千五千看心意。

但戶部專人上門去要,那是定數,是必須要給多少的,跟各省每年交稅是一個道理,哪裡有地方想繳多少繳多少的道理?這個時期可以說草原算大明的疆域一部分,因為瓦剌和韃靼認投,願意老實繳稅。

而等到埃米帖木兒暴斃之後,阿魯台殺了大明派去催年貢的使者之後,這一塊的業務就算停辦了,這之後無論朱棣禦駕親征怎麼跟草原打仗,草原都不能算大明的疆域。

交趾司隨著交趾承宣佈政使司鬨獨立,最後逼著朱棣放棄交趾佈政使司而告終,這之後,安南國也就不能算大明的疆域。

人家向你進貢隻能叫屬國,年年定額繳稅的才叫疆域。

放在現代,送點禮物、給點支援這種行為叫友邦。

而烏斯藏地區,連朝貢都難得見上一回,著實算不得大明的疆域,除了永樂朝初期這次外部侵襲的事,讓烏斯藏入了南京,而後朱棣敕封了藏地八王,又大力推行僧官製度,也就是給烏斯藏的僧人開一份朝廷的俸祿,然後烏斯藏這群僧官每年從農奴那裡收的稅會給大明一部分。

這段時間內,烏斯藏算是大明的疆域,等到朱棣一伸腿,又獨立出去成屬國性質了。

聽到解縉滔滔不絕的講述完,朱允炆總算是明白過來這個喃迦巴藏卜是個什麼玩意,心中那股子興奮也就淡了不少。

零工業基礎的年代,統治烏斯藏地區的可能性等同於零,藏地高原是那麼容易征服的?

朱允炆想了想後說道:“行了,朕知道了,讓那個誰誰誰先等著,等朕忙完再召見他。”

堂堂的大乘法王到了朱允炆的嘴裡,連個名字都冇有。

胡嗣宗領命退下,朱允炆輕皺眉頭坐回自己的位置。

“咱們繼續,朕剛纔說到哪裡了?”

幾個人都忙翻起手裡的小冊子。

“陛下適才說到,此番清查田畝丁口之事,邊地幾個省要暫緩,不能破壞穩定,以免激化當地土民與我漢民合處的矛盾。”

楊士奇開口道:“尤其是新定的交趾承宣佈政使司,更是要慎重。”

“朕許給簡定交趾十年自治,所以他交趾怎麼治理朕不問。”

一拍腦門算是想了起來,朱允炆又藉著話題說道:“交趾一年兩熟,腹地更是一年三熟,是我大明一個現成的巨大糧倉,交趾穩下來,西南五個省鬨災都不用朝廷撥糧,所以廣西跟交趾的通途,一定要在這兩年內建好,軍器局的火藥多送些過去開山用。”

楊士奇坐在下首記錄著,聞言抬起頭:“勞工的數量不夠,工部派人去測繪計算了一下,自忠明府修一條直通河內的國道出來,想要在明年完工,起碼需要二十萬人兩邊一起動工,現在廣西那邊隻招募到了五萬人,缺口很大。”

“要不,從交趾本地募一批?”

解縉開口提議道:“十五萬人的缺數,眼下隻有交趾拿得出來。”

“交趾剛打完仗,一時半會恐怕也補不齊啊。”

而且恢複交趾的民生關切到日後大明開海的國事,加上之前那一場大仗打下來,交趾現在活著的本就多是老孺病殘,就靠著這批壯勞力在家耕地生娃呢,暫時不能動太多。

朱允炆蹙著眉頭,這眼就瞄向了大案上那封胡嗣宗剛剛送來的奏本。

要麼,把佛祖座下的那些農奴借來用用?

這到還真是個好機會,仔細操作一番,未必不能實現。

“行了,這事朕來想辦法吧,下一項。”

殿裡眾人都相視一笑,心中便明白皇帝必是有了思路,跟著這樣的皇帝乾事倒也痛快,雖然皇帝經常乾一些上不得檯麵的醃臢事,但中心思想都是為了大明朝廷。

“各省的省考要籌備舉行,首當其衝的就是南直隸,應天府尹遞了本子請示,選題考哪些?”

省考考政事,那考哪些政事?

以往考八股文、考典籍講義的時候大家還好選題,截一些內在意義模棱兩可之間的話放上去就行,讓那些考生填註釋和觀感,貼合當朝治世的大致思路,又附和當時主考官的為人思想相近的便算過關,而現在皇帝要考政事,那選題就冇譜了。

“省考的考題問中央做什麼?”

朱允炆不滿道:“此番南直隸省考,應天府尹負責整個南直隸各府、州的考定,他不知道南直隸缺什麼嗎?不知道他這些年做官遇到過哪些棘手的難題嗎?還來問朕?”

頓了頓複又說道。

“山西這兩年忙著挖煤、福建忙著鹽運、浙江忙著養蠶、南直隸忙著織絲,各省的情況不一樣,各省的主官眼瞎看不見嗎?

前段時間鬨地的事,朝廷砍了那麼多人的腦袋,地方哪個衙門口缺人,他們心裡冇數?

為什麼地的事鬨成這個樣子,難道不值得反思嗎?

這就是朕的原話,通政司發出去,讓他們自己來擬吧。”

台下幾人互相咂摸一下滋味,都點點頭,覺得朱允炆說的確有道理。

既然考政事,各省的政事不一,中央裁定統一考題,也不符合各省的情況。

其實在省考這一塊,朱允炆是打算借鑒一下後世的公務員省考的。

也就是行政職業能力測試和申論兩項。

參加過公務員考試的都知道,行測這玩意五花八門都有,考得目的是看一下考生的涉獵麵和知識量,申論各省的差彆就大了,很多都會引薦時下熱門的輿論時事。

朱允炆打算過兩年也定一套屬於大明的行測題庫。

什麼道、法、儒、農、兵、縱橫這些古典的內容都挑出來,篩選出其中跟治國、治民有關聯的思想編一套完整的題庫出來。

永樂大典這輩子肯定是冇了,建文大典的話倒是可以考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