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編修《建文大典》(上)

[xs321.com/]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時間恬淡如水,不知覺間便是到了建文四年的臘月,瑞雪漫天,一派安定祥和的大好勢頭。

各省的省考已經陸續落下帷幕,朱允炆這個皇帝閒不住,乾脆派人從應天府拿走一部分的試卷,自己在宮裡做起了批卷官。

“陛下,解閣老來了。”

朱允炆這會正埋首於卷山題海之中,雙喜便附耳過來輕喚一聲。

解縉,這玩意來乾什麼?

朱允炆楞一下,隨後點點頭,便有小宦官出這乾清宮去請解縉進來。

“參見吾皇聖躬金安。”

“嗯,坐吧。”

頭也冇抬,朱允炆繼續俯首工作,同時不忘說上一句:“等朕一下,很快就好了。”

解縉便安心站在禦階下,並冇有落座。

直到朱允炆抬起頭,又說了一句賜座,他這才躬身致謝落座。

“你解大紳今日咋有空來朕這裡了?”

等雙喜給解縉送上熱茶,朱允炆開口調笑了一句。

“回陛下,奉陛下聖諭,《太祖實錄》已經編著完成,特來複命。”

說著話,遞上奏本,雙喜拿過轉呈禦案之上。

《太祖實錄》編著好了?

整整四年多,這部史傳總算是完了工,朱允炆拿過奏本,詳細內容自然不可能一個奏本就寫完,這裡麵是大綱。

“自洪武元年太祖開國至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太祖龍馭賓天,一應高皇帝之動行舉止皆事無钜細抄錄下來,奉聖諭,務必還原洪武朝太祖皇帝之英姿神俊。”

在朱允炆的要求下,這份《太祖實錄》力求百分百的尊重史實,即使包括四大案一些隱晦不為人知的內容也都記述了下來。

“辛苦你了。”

朱允炆看得不住點頭,複又笑了起來:“可是朕冇法讓你歇一段時間,還有一個更大、更繁冗的事要交代給你。”

《太祖實錄》既然修好了,那《建文大典》或者說《建文題庫》也該提上日程了。

“臣之分內之事,請陛下示下,臣必鞠躬儘瘁。”

對比了一下自己和楊士奇的歲數,解縉估摸著自己這輩子都不可能當首輔,所以他現在也踏實下來,老老實實的做自己的分內之事。

再不濟他也是堂堂的一品大學士,群臣避道,禮絕百僚。

在他這個歲數有這種政治待遇還不知足?

而且他的工作多輕鬆,楊士奇直管通政司,協調天下政事,鬱新抓戶部財政,嚴震直抓三法司,就他解縉整天閒著冇事帶著一大群翰林編修著書就成。

俸祿又不會少他一枚銅板。

“等一下吧,雙喜啊,去通知其他幾位閣老都來一趟。”

什麼事,要這麼大動乾戈?

解縉心頭微動,確實感覺到了壓力,要知道修《太祖實錄》的時候,朱允炆隻交代了他一個人,而接下來要做的事,竟然要喊過所有的內閣輔臣。

這一下可算是撓瞭解縉心頭的癢癢肉,但他也知道現在這會皇帝不可能跟他說,索性就按下性子,老老實實的跟著朱允炆聊起家常來。

等了能有一炷香的時間,這邊在文華殿坐宮理政的楊士奇、鬱新、嚴震直三人便步履匆匆的走了過來。

殿門外,三位閣臣解下大氅交給左右,微微俯首走了進來。

“不用見禮了,自己找位子坐吧,雙喜上茶。”

幾人一看朱允炆這架勢,對視一眼又都笑了起來。

楊士奇還煞有其事的打懷裡取出一份空白的題本,又走禦前奉誥擬聖旨的宦官那借了一杆筆,看這架勢,跟後世那些跟在領導後麵陪同視察的地方官頗有幾分神似。

“解大紳過來跟朕說《太祖實錄》修好了,所以朕打算交代他做一件更大的事。”

來不及寒暄,朱允炆開門見山的說道:“朕打算修一部《建文大典》,想讓解大紳來做總裁,卿等做副總裁。”

總裁,這個詞大家不要聯想到某個光頭,更不要理解為後世集團公司的ceo之類,總裁是古代一個臨時的官稱。

古代士子官員,受到皇帝的委托,負責編修一套非原創,而是指向性將某幾本、或某一種特定種類的書籍內容整合起來的臨時負責人,被稱之為總裁。

比如曆史上的《明實錄》,明實錄有十幾冊,有十來任總裁,因為他們編修的史書,其史料來源是整合前朝皇帝的《起居注》、《聖旨合集》等一係列能證明皇帝做了某一種事情的史實記錄。

而如曆史上的《永樂大典》,總裁的位置也換過幾任,解縉做過、三楊也做過,而副總裁那可就海了去了。

《永樂大典》屬於我國文化的頂級瑰寶,因為《永樂大典》是一部超大的百科全書,結合了漢族包括神州大地所有民族的文化,甚至包括了海外,鄭和帶回來的國外文化,這些內容在《永樂大典》之中都有記述。

而除了文化以外,《永樂大典》在其他各個領域都有含括,所以一部《永樂典》,翰林院上千人修了整整幾十年,纔將神州大地所有民族的文化典籍包括鄭和從海外帶回來的典籍整合起來。

大明有一個部門叫回回司天監,是綠教留下來的,一同留下的還有天方的曆法、數學、星相學、工程學(造船和航海指南)等一大堆,除了宗教思想這一塊被太祖皇帝一刀切之外,其他有利國家發展的都保留了下來。

而鄭和下西洋之後,又從阿拉伯包括東非帶回了那些國家的很多資料文獻,包括科學思想和西方藝術(雖然主要是尋一群歌舞戲子送給朱老四。)

而等到明中後期,地理、天文、工業科技的萌芽知識都陸續被抄錄增補進《永樂大典》之中,包括西方大航海之後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文化。

而這些東西全部都被收錄進了《永樂大典》,這已經不單單是民族的瑰寶了,這是神州大地所有民族乃至這個世界的瑰寶。

而後祂就被滿清一把火燒掉了。

朱允炆冇打算修一部類似《永樂大典》之類的大百科全書,因為修出來又如何?

基層的百姓士子也看不到。

一本書幾億個字,上萬甚至數十萬冊,怎麼印發?

他這個皇帝傾儘幾年的國庫之力才能收錄印發一套,天底下還有第二個人來收錄第二套嗎?

與其都集中在國庫之內,還不如就乾脆彆集中,讓民間自行流通吧。

等將來國家有錢了,慢慢的收集一些有用的,集中印發,連著普及基礎教育的時候,正好可以拿來做輔助教材。

朱允炆要修的是《建文題庫》。

一個集中起來專門麵向天下士子,用來支援他們考官的知識題庫。

等在過幾年,國家有了錢,朱允炆就可以效法後世普及基礎教育,在各省府試開官辦學堂,搞義務或有償教育,這部題庫拆分開,就可以做教材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也是國家的根本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