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統一計量體係(上)

[xs321.com/]

當朱允炆這個皇帝打定主意要發動戰爭的時候,大明上下唯一能做的隻有配合。

軍政分離下的優點在這裡就體現出來,大明的戰爭機器在發動之前,朱允炆壓根不需要跟內閣那群文臣們商量這場仗能不能打,應該怎麼打之類的廢話。

朱允炆唯一找到內閣商量的,便是在行軍路線上涉及到的地方省府應該如何配合這場戰爭。

雖然軍政分離、但是文武能夠合作,這種一體同心的環境,大概是每一個穿越成為皇帝都夢想打造的朝局。

當然,這場大規模的調兵遣將行為對外說的則是‘草原會獵’。

畢竟名義上來說,大草原現在就是大明的疆域,哪有自己打自己的道理。

總得給朱允炆這個皇帝留點臉麵不是。

前腳剛收了人家兩年的朝貢,數以萬計的牛羊馬匹,轉過頭就派大軍去偷襲人家老巢,不好說更不好聽,為了在青史上給朱允炆拉一塊遮羞布,不得不找了一個會獵巡狩的藉口,說軍隊是去大草原操練馬術的。

這場仗的總指揮官自然還是朱棣,冇人比他更熟悉北方的軍務,自然由他這個總參謀長挑頭先去北平,不過征服大草原這種幾千年以來,每一任皇帝都想體驗的殊勳,自然少不得朱允炆這個皇帝。

老規矩,叔侄二人,朱棣先去把局麵穩定住,確保絕對安全後,朱允炆過去蹭點功勞,也有可能他連一丁點功勞都蹭不到。

因為打的旗號本身就不是征服,是狩獵,朱允炆就算過去了,名義上也不過是跑草原北巡罷了。

其實朱棣的意思是讓朱允炆這次跟他一道過去的,行在完全可以落在北平,有宋晟的漠南頂在前麵,北平壓根算不上最前線。

而且現在的北平也已經不是洪武三十一年,他朱棣做燕王提調北地時的北平了,現在的北平駐軍就是建文三年換防時的京營,他朱棣的大本營裡裡外外的軍隊全是鐵桿帝黨,連著當年他的幕僚家臣,還有幾個忠於朱棣的?

現在誰讓朱棣造反他都不可能願意的。

朱允炆拒絕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那個江西發明水泥的工匠進南京了。

草原的事有朱棣足夠擺平,他現在去也隻是添亂,冇必要著急,但是水泥牽扯到江西甚至整個大明將來的防汛工作,是國之根本,他不能耽擱。

“四叔先去,朕隨後便北上。”

洪武門外送了朱棣一程,朱允炆便迫不及待的迴轉工部有司,現場觀看了水泥的研製。

“冷卻速度一般,硬度極好,工藝簡單明瞭並不繁瑣,具備大規模生產的基礎。”

在一塊剛剛風化的水泥板麵前,新任工部尚書,也是江西籍出身的魏均向朱允炆講解著這塊水泥板的內容,後者還煞有介事的抄起一柄小鐵錘敲打了兩下,震下不少泥斑,但是並冇有明顯的裂痕。

朱允炆微微蹙了一下眉頭,隨後又舒緩開來。

硬度上比起後世的水泥還有很明顯的差距,但對比照眼下大明的土石基礎結構的大壩,質量上明顯好上幾個檔次。

“馬上組織一次實驗。”

朱允炆放下錘子,看著魏均:“用這種水泥製造一個小型的河堤,模擬一次泄洪,試一試承受力。”

“謹遵陛下聖諭。”

魏均忙在小本本上記下,然後躬身領命。

“這東西的造價高不高?”

質量上還算過關,接下來要麵臨的棘手問題就是造價。

築堤修壩不是賺錢的活計,這年代防汛工作都是朝廷一力承擔,這些原材料的花銷自然是朝廷自費,不僅如此,修堤的匠戶工錢也要朝廷來出,是隻有投入冇有回報的一項工程,一旦成本過高,雖然朝廷一樣要咬牙撐下來,但是修築的速度和效率難免會慢上許多。

“因為用的原材料隨處可見,遍地都是,所以價格上並不高。”

這個問題被江西工匠,水泥的發明者沈亮忙小心翼翼的回起話來:“一丈長、一尺寬、五尺高的一塊,造價大概在一百文錢左右。”

明初一丈時的度量大概是31米,覈算下來的話,這麼一塊水泥板的體積就大概是一點五立方米左右。

一百文錢,乍一聽真不貴,細算一下,朱允炆還是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僅江西一地,不算長江這個龐然大物,單單貫穿江西南北達一千五百裡地的贛江,就這種規格的水泥板就需要將近五十萬塊!

五千萬文,五萬兩白銀。

但是贛江的堤壩五尺高、一尺厚哪裡夠用,上高一層,加厚一層,這樣一來的成本就要乘四倍。

二十萬兩修一條堤壩,贛江的分流,江西境內其他諸如鄱陽湖、信江等水係都要修,這麼一算下來,光這些加一起都大概要到五十萬兩了。

長江要花多少?

整個大明隻修一個江西段嗎?

自上遊端的四川開始修,一路修到南直隸,浩浩蕩蕩上萬裡啊!

長江修完了,還有黃河、大運河!

而且修堤的匠戶工錢也需要開,這麼算下來,又是一筆不菲的開銷。

如果按照往年朝廷撥給工部的款項來計算的話,每一年兩百到三百萬兩區間,那麼想將整個大明修下來,就需要大概三十年以上了!

大明的體量放在這裡,再小的問題乘以大明的基礎盤都會變成一個相當駭人的數字。

想要十年內完成,全麵打好全國的基礎,朝廷就需要每年撥款工部一千萬兩以上的資金,這筆數字,大明眼下拿不出來!

沈亮隻是一個工匠,他的認知無法支撐他考慮到全國,他能看到的隻有眼前這麼一塊小小的水泥板,所以他覺得開銷不大,但工部尚書魏均躬耕工部多少年了,自然是一眼看破,當下也是心中悚然。

“陛下,可以考慮用這水泥跟原始的土石相結合著造,開銷最少可以省掉一半。”

“放屁!”

這個提議朱允炆連考慮都冇考慮,下意識就張嘴斥責道,他這一發火嚇得魏均和沈亮下意識跪在地上瑟瑟發抖起來。

“絕不允許混合建造,全部用這水泥來築。”

混合建造,那豈不是朝廷出麵蓋豆腐渣工程?

那造它還有什麼意義,洪水襲來,自然會先緊著脆弱的地方進行衝擊。

“行了,起來吧。”

擺擺手,示意兩人從地上爬起來,朱允炆又看向魏均:“不過在建造之前,朕打算重新推行一套度量單位出來,方便認知。”

大明缺少成體係的計量單位,很多地方的計量根本不一樣,工部的度量體係堪稱是一塌糊塗。

比如說官方的丈量是三米一,而地方的丈量有的是三米三、三米五,還有是兩米八,一丈根本就不是一樣的長。

還有的是按照步來進行測量,一步大約是八十厘米到一米的區間,這裡麵水分差距那可就冇譜了,畢竟步伐這玩意就不存在統一性。

推行新的計量體係,勢在必行。

好在眼下的大明,其用於度量的量尺已經非常成熟,承宋元製,加上回回留下的數學體係,大明的標準量尺是一尺長,上有非常精細的刻度,即寸、分、厘、毫、絲,其之間的度量進製爲十進製。

統一計量體係首先就要統一量尺的使用規範,廢止全國各地的丈量和步量。

“工部抓緊將這項工藝學會,爭取兩個月內,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要開辦起水泥廠並投入生產,其他的問題不用你們操心,朕和內閣來商量。”

朱允炆轉身打算離開,走了兩步後陡然想起些什麼,扭頭說道:“那個沈亮,你研發水泥有功,朕賞你一萬兩銀子,等到水泥投入生產之後,鑒於這項發明對我大明百姓的活計重要性,明年國慶,朕給你授勳。”

論功行賞,差點把這茬給忘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