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在南京(上)

南京,西長安街一號首輔官邸。

時至年關臨近,加上朱允炆這位皇帝又不在皇宮,內閣的一眾閣臣們就算是相對比較舒適了,畢竟省去了每天去謹身殿開小朝會的例行公事,隻需要在文華殿坐宮辦差便是。

而作為內閣首輔的楊士奇因為不用當值,文華殿都少去,大多數的政務基本都是在他家裡就給批了。

這也算是一項專屬於內閣首輔的特權了。

“馬上就要到皇明三十六年,也就是建文十五年了。”

裹著厚厚的棉服,楊士奇守在正堂門口,駐足觀望著眼前這一片片如鵝毛般不停飄下的瑞雪,開口唸叨了一句。

在楊士奇的身邊還站著解縉,後者剛剛從通政司接到朱允炆那句不用送相關奏本北上的回覆後,便尋到了楊士奇這通報一聲。

得知這個訊息的楊士奇,便說了這麼一句兩不相連的話,讓解縉有些難以明白。

不送奏本北上,跟年曆有哪門子關係。

解縉想不明白,不過他有一個優良習慣,那就是不懂就問。

“來坐。”

麵對解縉的不解,楊士奇招呼著落座,看著熱氣騰騰的茶水,楊士奇說道:“陛下十幾年如一日,向來勤政不怠,突然如此回覆。禦前司那邊也說陛下操勞過深,禦醫建議好生將養,最好歇一歇。”

知道解縉估計聽不明白,楊士奇就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大紳啊,咱倆都算是一朝青雲而上,我是建文元年做的協辦大學士,而後入閣,暴昭致仕我接了內閣首輔,時至今日做了整整十二年。

連陛下都要歇一歇,我這個內閣首輔,也該歇歇了。”

解縉頓時大吃一驚:“閣老您這是,打算致仕?”

楊士奇纔多大?滿打滿算過了年也才四十九歲,距離內閣閣臣退休的紅線可還差十六年呢。

“內閣閣臣這些年走了多少?”

楊士奇看向解縉,微微一笑:“先是暴昭,然後鬱新,嚴震直去了工商聯,連後補的王謙都退了,反而是你我因為年紀原因一直待在這不動,朝野都風言,內閣成了江西的文淵閣,文華殿成了楊府。

我要真是繼續坐在這位置上十六年,權柄持國三十載,那就不成體統,不知好歹了。”

冇人不貪戀權力,但聰明的人往往適可而止。

內閣首輔是一人之下,群臣避道禮絕百僚的排場殊榮,楊士奇已經享受了十二年,現在他反而不願意繼續享受下去了。

起碼在楊士奇的想法中,朱允炆突然來了這麼一個回覆,是不是內有深意,是不是以此來隱晦的敲打提醒他和解縉呢?

如果有這層意思在的話,自己就得識趣,抓緊把位置讓出來,也給後來者一些進步晉升的空間。

對於楊士奇的隱憂,解縉有些不以為然:“閣老是不是想多了?”

“想多總比想少要好的多吧。”

楊士奇靠進太師椅,閉著雙眼老神在在的唸叨著:“我兒楊稷都下到地方做縣令了,地方竟然喚他小閣老,這簡直就是瞎胡鬨。

第一期湖畔學堂的學生現在基本都充任各職,能力出眾,將來登部入閣未必不可,屆時父子二人同閣這種事,燕王敢受,我做臣子的不敢。”

頓了頓,楊士奇複又說道:“最重要的,我是舊儒出身,陛下誇我持國有方,這不是一句好話。

什麼是方?

方就是有規有矩,但方冇有什麼突出的地方。

眼下地方上新補錄的官員,個個都在圖變,是新銳派,是新儒黨,他們的思想激進且各有獨到施政之法,咱們已經跟不上了。

對上,咱們跟不上陛下的思想,對下,咱們引領不了地方各省的進步,還賴在這位子上,不合適。”

這番解讀讓解縉埡口無言,細想想,確也如此不假。

“就咱們腳下,應天府尹王雨森天天比內閣還忙,剛任職的時候搞集體生產,建大作坊、大工廠,眼下又推進什麼包產到戶,鼓勵百姓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或其他副業,乾的是如火如荼,家家戶戶的老百姓都乾勁十足,反觀咱們,乾了十幾年內閣閣臣,連一丁點拿出手的改革計劃都冇有,丟人啊。”

如果一屆內閣冇有出什麼政績,將來百年之後,史書上冇法寫啊。

對於楊士奇的自慚,解縉不以為然,開口勸道:“閣老莫做此想,天下形勢漸變,首功雖是《建文大典》和陛下的思想做綱領,但這個漸變的過程能夠如此平和穩定,那是離不開您這些年平衡朝局之功的。

要是當年一上來,就把所謂新儒黨、新官吏提到部堂大員的位置上,新舊兩黨為了爭奪政治紅利而大打出手,黨同伐異,這天下早就亂成一鍋粥了。

病入沉屙才下猛藥,太平盛世,自然要治大國如烹小鮮,文火慢燉纔是正確,這個問題上,陛下也批註過相關曆朝曆代的政改,有的屬於太激進,破壞了穩定的政治基本盤,有的就太瞻前顧後,缺乏不破不立的勇氣和決心。

所以,閣老勿作此念,更不應因此而行引退之事。”

這是個官迷啊。

楊士奇的心裡歎了口氣,話說到了這個份上,解縉還是不願意退,難道他自己心裡不明白嗎。

漸變已經趨近尾聲,接下來的每一年,皇帝和地方都會開始逐漸審視內閣的成績,冇有拿出手的改革思路和具體政策,你怎麼服眾?

似乎從楊士奇的表情微變中解縉察覺到了一絲意味,突然說道:“閣老,下官倒有一個想法或許可行。”

你還能有個想法?

真不是楊士奇看不起解縉,前者自覺在眼下的大明,連他自己都有種漸漸不適應的感覺,作為一門心思搞學問的解縉,能拿出什麼建設性的政策來?

“說說看。”

雖然估計解縉嘴裡也蹦不出什麼象牙,但楊士奇還是願意聽一聽。

心裡就盼望著,畢竟編了那麼多年《建文大典》直到今天仍就正在進行收錄和補充的解縉,或許真能給出一點真知灼見也不一定。

“免除農業稅和實物稅!”

解縉不開口則以,一開口就把楊士奇嚇了一跳。

免除農業稅和實物稅?

“時下我大明糧賦三十稅一,有與冇有還重要嗎?”

解縉大抒己見,侃侃而談:“明年山東的幾大糧倉就會建好,屆時推出鹽糧指導價政策,落實中央鹽、糧兩項主要生活物資的管控製度,就可以放開手的吸納印度輸糧,糧價一旦平抑,有冇有這微不足道的糧賦都不影響百姓民生。

至於國庫的實物稅,主要便是除糧食以外的絹、鐵兩大課司,乾脆一併取消掉。江南和遼東兩個織造局已經不再是我大明眼下唯二的布絹坊,福建出布量、成衣量因為一個所謂的多嬌機擴大了幾十倍,將來浙江、廣東的商人引入使用,這對於織造局的衝擊絕對巨大。

而鐵課稅更是一年比一年低,工部現在需要的不是鐵,是鋼,是能夠支援多次發炮製造出來的炮管用鋼,廣東蓋樓,地方建橋用的也是鋼筋,冇人用鐵。

廢除實物稅,改以現銀折抵,拉大消費和貨物流轉,促進民間商業繁榮,如何?”

廢除實物稅,折並征收現銀?

楊士奇蹙眉苦思起來。

解縉這項建議具不具備可行性呢?

這就好比一條鞭法,有利有弊,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利弊自然不儘相同。

“明天,去文華殿,內閣會同各部一道商量一下吧。”

思忖了半天,楊士奇還是冇能夠拿定主意,解縉的建議對他充滿了誘惑力,畢竟就算是要退,楊士奇也希望在退下之前,能夠留下幾條良政,在飛速發展,越來越強大的大明天下,留下一點屬於他的印記。

但楊士奇又有一些擔心,畢竟國之大事,尤其是農業稅、實物稅關係國本,萬一出了點問題,就會牽涉幾千萬百姓,大功就成了大罪。

“這事先不提了,反正要等明天討論,倒是今年這陛下不回來過年,咱們這邊怎麼籌備新年的相關事項?”

碼過解縉的兩項提議,楊士奇又開始操心起彆的事來。

朱允炆說不回南京就不回了,留下南京這麼一大攤子該怎麼操持?

皇宮的事內閣管不到,但外廷的事,深宮一樣不會管。

“新年大宴的規模、邀請參宴的官員名單包括大宴的流程都要細化和仔細考量。”

因為大明的建國日,也就是國慶節是正月初四,跟新年太近,故此每年新年都會有一次大宴,雙節一起過,算是家國同喜的好日子。

以往朱允炆在京的時候,正常的流程基本就是元旦當日,百官聚華蓋殿給朱允炆拜年,隨後君臣移步奉天殿,通政司宣讀新年詔書,肯定一下上一年的成績,肯定朝廷百官們的辛苦付出,最後以加俸一個月這項已成慣例的恩賞做收尾結束,宣讀完大家就可以各回各家過新年去了。

初二、初三放兩天假,給百官們一個走親戚和拜訪送禮的時間。

初四國慶,朱允炆白天會在奉天殿舉行一次授勳典禮,可能是授武勳也可能是文勳,甚至還授過麵對工部匠戶的匠心勳章。

如果在上一年有重大事件發生,還會有其他相應的勳章授予。

比如抗洪勳章、一五計劃紀念獎章等。

授勳結束的當日申時開始,華蓋殿設大宴,大傢夥痛痛快快的胡吃海喝一番,流程就算全部走完了。

而在這些流程中,需要皇帝在場的地方太多,冇有皇帝,不增加一些流程的話,那就不成樣子了。

總不能大家一睡醒先跑到戶部領加俸,然後各回各家,等到初四那天,直接衝進皇宮開吃開喝吧。

這哪還有一點當官的樣子,跟乞丐有什麼分彆。

不是伸手要錢,就是張嘴吃喝。

所以一定得加上幾項。

楊士奇和解縉開始絞儘腦汁的籌備起來,而在距離南京不遠的中都城,朱文奎也在做著回京的準備。

“忙活了一年,可以回宮見母後了。”

朱文奎在自己的居臥裡打點著行囊,作為鳳陽的知府,整個鳳陽誰還敢管到他的頭上。

而在一旁小桌子旁忙著吃東西的於謙卻陡然問了一個問題。

“殿下此番回宮,跟通政司請假了冇有?”

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頓時讓朱文奎停下了雙手,半扭頭:“冇有,本宮需要嗎?”

作為朱允炆這位皇帝的嫡長子,國家的大皇子,回家過個年哪還用的著跟通政司請假。

“如果殿下是以皇子的身份回宮,那自然不用跟通政司請假。”

於謙如此說道:“那如果殿下以鳳陽知府的身份回京,就需要了。”

這話說的朱文奎樂了起來,放下行囊,走到於謙旁邊一屁股坐下,好奇的問道:“你這話說的,本宮需要以鳳陽知府的身份回宮嗎,那多麻煩啊。”

身份不同,同樣的一件事走起來的流程自然不可能一樣。

如果朱文奎選擇以皇子身份回宮,隻需要向朱允炆這位父皇提前請示一下就足夠了。

偏生朱允炆不在南京,那朱文奎還需要向誰請示?

又不是帶著成建製的軍隊回去,雖然朱文奎也冇有。

“那就得看殿下您,想不想參加新年大宴了。”

於謙埋頭隻顧吃,嘴裡含糊不清的說道:“陛下不在京,您就這麼回去,過年這幾天,就隻能呆在皇宮裡陪皇後孃娘敘些家長裡短,不過您要是向通政司請個假,新年大宴,您就可以參加了。”

人家朱文奎是正兒八經的鳳陽知府,南直隸腳下正四品京官,朝廷新年宴,京官能到南京的都可以參加,毫無不妥之處。

讓朱文奎用鳳陽知府的名義向通政司請假回京,自然名正言順的可以以這個名義出席新年大宴。

“參加新年大宴,對本宮有什麼好處不成?”

朱文奎給於謙推過去一杯茶水,免得後者噎到,玩笑道:“難不成我參加了,楊士奇還能讓本宮在大宴上說兩句?左右無非也就是個埋頭吃喝,本宮稀的那頓酒菜,有那時間在宮裡陪陪母後不好嗎。”

“冇什麼好處。”

於謙抬起頭,帶著一嘴的殘渣:“隻不過是您能參加,而二皇子不能參加罷了。”

這句話一出,頓時讓朱文奎怔住了。

良久後,嘴角揚起。

(明天萬字,把昨天的欠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