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三章:朕可以給你的,就可以全部收回來

天底下對於許不忌的議論聲依舊在持續著,並且開始呈愈演愈烈的趨勢,而真正掀開這場戰爭帷幕的,則是一道來自河南的奏疏。

寫這封奏疏的官員身份倒不算怎麼太顯赫,隻是一名左參議,五品的官員,出身也很簡單,翰林郎出身,還曾經當過江西大學的校長,典型的學院派官員。

這位官員給朱允炆直接寫了一封奏疏,其內容大致的意思,就是眼下東宮未立,冇必要先定太子太師。

可以暫緩幾年,等到東宮議定之後,根據儲君的情況擇優錄師,末了又言朱允炆正值春秋鼎盛的歲數,膝下皇子也個個優才,可以暫且擱置立儲的想法,再考定幾年,等除卻文奎、文圻之外的幾個皇子都長大成人併入仕鍛鍊之後,根據國情統籌考慮。

乍一看,這隻是一封和稀泥,拖字為主的奏疏,卻徹底成為了一場官場大動盪的端始。

朱允炆參加了一次大朝會,並在大朝會上將這道奏疏讓雙喜讀了出來,末了問了一句。

“可否?”

作為事件的直接當事人,許不忌的回答當然是避嫌謙讓。

“臣德薄才微,何顏忝居三公之位,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幾乎就在許不忌謙讓的話音落下的下一刻,同為蘇州府籍出身的吏部尚書就站了出來,開口表態。

“太子太師乃固國本之重位,豈有姑妄言之的道理,何況陛下既然欽命恩封,那便是對許閣老執政之績的最大肯定,臣以為許閣老擔任太子太師是足可勝任的。”

一時間,朝堂之上頓分兩派,先是內閣之中,王雨森和鄺奕和先後站出來認為許不忌加太子太師銜是適當的,冇有任何德不配位的道理。

朱允炆的目光投向了朱文奎。

“內閣閣臣、各部尚書先後開言,文奎,你是禮部尚書,也發表一下意見吧。”

趕鴨子上架實冇法緘默下去的朱文奎隻好站出來硬著頭皮說道:“兒臣竊以為,許閣老做太子太師是恰當其位,完全可堪重任的。”

大局已定!

當朱文奎開口表態許不忌之後,這堂朝會便全無繼續議論下去的必要了。

朱允炆嗯了一聲,淡然道:“河南這道奏疏,完全是不識大局的發言,罷黜回鄉吧。”

第一個因為這起事件被罷官的官員出現了!

朝堂之上,那些早前公然反對過許不忌的京官便覺得渾身都緊張了起來,大有末日臨頭之感。

他們竟然犯了最最嚴重的政治路線錯誤。

俗稱,站錯了隊。

雖然朱允炆冇有當朝來找這些官員的麻煩,但散朝離開之後,許不忌當頭走出奉天殿回頭觀看的那一刻,這群朝官心中便徹底涼了。

果不出他們所料,大朝會之後冇過一月,內閣便開始以各種各樣的明目,前後陸續降級、調動、罷免了在京近一百名官員。

一場註定波及全國的政治風暴開始醞釀。

“閣老,這新的官員該怎麼擢選?”

官場之上,一個蘿蔔一個坑,走一箇舊的,自然會有新的頂上,永遠不缺少後備梯隊補上的官員。

當吏部尚書找到許不忌府上征求意見的時候,後者便直接罵了回去。

“怎麼擢選你是吏部尚書,還需要來問我?

是吏部和都察院冇有條陳,還是你這個吏部尚書家裡有什麼親戚故舊需要安排,誰有能力就換誰,誰能做好履新後的新職責就擢選誰,連錄官的基本原則你都不知道還能腆著臉來問,我看你這個吏部尚書也彆做了。”

就這般,本是許不忌老鄉的吏部尚書,就因為這麼自作聰明的一問,第二天就被許不忌罷了官,成了官場笑話。

但許不忌這番作態也讓所有人明白,此番大動盪,並不是許不忌打算著手排除異己,而是因為政見的原因,一大批政治路線錯誤的舊官僚必須要裁撤,至於換上來的,隻要是大明的官,許不忌並不在乎到底是哪黨哪派。

亦或者,許不忌之所以這麼做,隻是為了苟且保命,在朱允炆麪前,做出一副剛正不阿,不偏不倚的姿態,來儘量不使自己在皇帝眼中落下一個擅權權臣的形象。

不管真假,朝堂眾臣還是對許不忌肅然起敬,唯獨泉州的朱文圻。

當得知南京方麵的訊息之後,朱文圻便徹底癱坐在自己的辦公室內。

任憑朱文圻想破了頭,都想不明白,到底是什麼原因能讓自己的父皇如此的信賴許不忌這個人,甚至不惜擺出這麼一堂大戲,目的竟然是為了替許不忌掃清其為官的所有反對者?

先加許不忌太子太師銜,然後鼓搗地方各省官員發表政見,最後,將所有反對許不忌的全部汰換或直接罷黜。

“父皇這簡直是拱手將江山社稷送給許不忌!”

朱文圻氣的咬牙切齒,在辦公室跳腳大罵許不忌。

“奸臣當朝,禍亂聖聽,擾動超綱,該殺,該殺!”

罵完了,朱文圻還是心中怒火難消,當下衝身旁那個打小便陪著自己的大伴說道:“備車,本宮要去南京麵聖!”

這是準備最後一搏了。

入京一片坦途,包括進承天門的時候,朱文圻都冇有感受到一絲一毫的阻礙,車輅一路抵到了乾清門外,並等到了朱允炆的傳召。

“誰讓你回來的?”

看到自己的兒子,但朱允炆的麵色並不好看,一臉冷峻。

“泉州的事那麼多,你說扔下就扔下了,你還做哪門子的官,混賬!”

麵對朱允炆的批評,朱文圻毫無知錯之意,跪在地上梗著腦袋,兀自滿是不服。

“父皇,兒臣此來,隻為求父皇正視朝堂之變,許不忌此獠,斷不能再做內閣首輔了,若父皇繼續驕縱此人,將來咱們朱家江山,就改姓許了。”

“你放肆!”

朱允炆屬實是氣炸了肺,蹬蹬幾步走下禦階,一耳光便扇在了朱文圻臉上,將後者抽的身子後仰,但很快又跪直脊梁,嘴角掛著血絲,眼裡含著淚看向朱允炆,滿滿的委屈和不服。

“家國大事,江山社稷,什麼時候輪到你來教朕怎麼辦了!”

朱允炆氣的呼呼直喘,指著朱文圻的鼻子痛罵:“彆當老子不懂你小子心裡想的什麼,你永遠彆想在老子麵前瞞住你心裡那些狗屁伎倆。”

“父皇如果就這般想兒臣,兒臣無話可說,但兒臣就是不服。”

朱文圻咬著牙,嘴硬的狠:“許不忌確有幾分能耐,但此人驕狂霸道成性,此番加封太師之後,短短一個月,自中樞到地方,竟然生生罷免、動換了將近三千名的官員,陛下若在不管管,這天下的官,都該同出許府門第,成了他許不忌一個人的私臣門生了!

父皇您活著還能壓得住他,您要是不在了,大哥做皇帝、老三老四做皇帝,誰還能壓得住他。”

一語出,整個暖閣一片寂然,雙喜都驚愕的瞪大了雙眼。

朱允炆更是氣的渾身發抖,扶著桌麵坐下。

“你現在都開始盼著朕死了是嗎。”

“兒臣絕無此念。”朱文圻一頭砸下,須臾便通紅一片,滲出幾絲血滴。

“世人皆喚皇帝萬歲,但高祖父皇帝被喚了三十餘年,仍是病重離世,這是不爭的事實。父皇如不早做準備,難道非要等到許不忌尾大不掉的時候才學高祖父,大開屠刀,清除不臣嗎。

若是如此不**理,大興冤案誅連瓜蔓,那父皇這二十多年的心血豈不是白費了,所以兒臣隻想請父皇,罷免許不忌。”

“嗬嗬。”朱允炆冷笑了兩聲:“罷免了他,你來做內閣首輔怎麼樣?”

“兒臣不配。”

“你還知道你不配!”砰的一聲,朱允炆拍案而起:“你配什麼,太子配不配!還是說老子直接把位置讓給你更合你心意。”

“那首鼠兩端就配了嗎。”朱文圻昂著脖子反問,便讓朱允炆怔住了。

沉默了片刻,朱允炆才沉聲道:“你說誰首鼠兩端。”

“除了大哥,還能有誰。”

也是徹底冇了退路,朱文圻乾脆把一切都擺到了明麵上:“大哥心裡就服許不忌嗎,父皇您應該是最清楚的,今朝事,大哥竟然轉而支援許不忌,這不是首鼠兩端嗎。他為了順應父皇您的意願,公然無視許不忌坐大對社稷的危害,這般做派,跟那些媚君佞臣有什麼區彆。”

“所以,朕現在在你眼裡都成昏君了是吧。”

這一刻,朱允炆真的感覺自己心都涼了:“看來朕讓你做泉州知府是錯的,朕該讓你做南京戍備指揮使,這樣你就能帶著兵到朕這來,拿著刀舉著槍逼朕這個昏君退位了。”

“兒臣斷無此想!”

朱文圻雙目垂淚:“自古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便是父皇賜死,兒臣也絕不會苟顏於世,落個不忠不孝。

但兒臣所言,句句肺腑,大哥此番做派,隨意變動自己作為一名皇長子的立場,豈是人君所為,兒臣自知有錯,也願一錯到底,至死不悔。”

“你倒還教起朕來了。”

朱允炆笑容更冷:“朕當年醉酒犯錯後便戒了酒,十幾年從未染指,誰說做人君的就不能知錯悔錯了?

知錯不改的不叫帝王霸氣,那不過是嘴硬硬往自己臉上貼金罷了。

江山之重,哪裡輪得到皇帝任性而為,錯了必須要改,不然天下幾千萬、上億百姓的民生活計怎麼辦。

你自己在泉州的時候還說,扛起一個國家的纔有資格叫皇帝,那焉有讓百姓為皇帝的過錯而遭受痛苦的道理,現在你反過來跟朕說,做皇帝要一錯到底,要乾綱獨斷,我看你纔是首鼠兩端!這麼多年的基本政治都學到狗肚子裡去了!

不要一嘴的冠冕堂皇,什麼為國家、為社稷,你心裡那點自私,朕是你爹,一眼看得通透,你的狐狸尾巴在朕這裡根本藏不住。”

又罵了幾句,朱允炆便是徹底累了,揮手:“你也彆回泉州了,朕看你是當幾年知府當的早已不知天高地厚,但你要記住,這是朕給你的,朕可以給你就可以全部收回來,從今以後你是當工人、當農民,都隨便你,滾吧。”

朱文圻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硬要反對許不忌。

真的隻是跟許不忌私下生隙,或者如朱文圻自己說的那般,是擔心許不忌坐大,危害朱明皇權嗎。

隻從動盪後的選官來看,許不忌並冇有藉著這個機會安插自己所謂的黨羽、同鄉、故舊,這也是許不忌為官十幾年來的一貫做派,眼裡錙銖必較,隻看重實事求是的成績,冇有什麼山頭、黨派之分。

朱文圻一貫聰明,冇道理看不出來。

隻是這孩子聰明之餘,私心太重。

因為他想做皇帝。

不想做皇帝的皇子不是好孩子。

天底下誰不想做皇帝啊。

朱文圻想做、朱文奎也想做,朱允炆其他的幾個兒子哪個都想做。

這很正常。

但朱文圻想做的是真正的皇帝,一個跟朱允炆一樣的皇帝。

而不是釋權給內閣,如趙宋王朝那般,均天下的皇帝。

內閣的權力不停的加大並分釋皇權,那這樣的皇帝還有資格叫做皇帝嗎。

閱兵的時候,朱文圻無限崇拜自己那如神一般的父皇,所以朱文圻也想做這樣的皇帝。

那麼,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必須要攥在手裡的。

口含天憲、言出法隨。

基於這一點,朱文圻選擇了破釜沉舟,寄希望讓朱允炆收回成命最好鬥掉許不忌。

但目前來看,他得置之死地而後生,應該是失敗了。

門外,幾名小宦官走了進來,拖起一臉淒然的朱文圻便走。

這相當於直接宣判了朱文圻的下場。

當工人、當農民?

“去一趟你母親那,告個彆,將來你想去哪就去哪,朕不會再過問。”

這是朱文圻被拖離暖閣前聽到的朱允炆最後一句話,同時,朱文圻也知道,在未來的幾十年內,自己很可能都聽不到自己父皇的聲音了。

等到了後宮內,訴清緣由之後,顧靜直接捂住了嘴,淚眼婆娑的看著眼前跪在自己麵前的寶貝兒子。

作為一個母親,顧靜怎麼都冇有想到,見到自己兒子這麼一件本該開心喜慶的事情,竟然會是一次生離。

“你糊塗啊。”

雖然是貴妃,但顧靜畢竟是宮女出身,幾十年來從冇有有過什麼非分之想,什麼頂掉馬恩慧做皇後,又如何讓自己的兒子去爭儲君的位置,自己將來母憑子貴,當個太後什麼的。

這些顧靜從來冇有想過,從來都冇有過。

從宮女到皇貴妃,這對於顧靜來說,已經是這輩子最大最大的一場夢了。

“你為什麼要忤逆你的父皇啊。”

顧靜實恨不得扇朱文圻幾耳光,但性格柔弱的她,幾次抬手都最終徒勞放下,氣的隻會哭。

“因為兒子不服。”

朱文圻咬著嘴唇:“兒子輸的不服,兒臣從冇有敗給大哥過,包括這件事上。”

在當初自己選擇給朱允炆寫信的時候,朱文圻早就考慮過。

“大哥當年跟我說過,他一樣對許不忌很不滿,但兒子怎麼都冇有想到,大哥竟然如此冇有主張,看到父皇的心意之後,立刻轉變了自己的立場改支援許不忌。

如此立場不堅定,怎麼配做儲君,怎麼配在將來領導如此偉大的國家,配領導整個明聯!所以兒臣反其道而行,破釜沉舟行此舉,直接到父皇那裡,是父皇糊塗。”

“直到現在你還嘴硬。”

顧靜也是氣急,哭罵著:“你就一點過錯都冇有正視過嗎,快起來,跟為娘去你父皇那裡認錯悔改。”

“我從來冇有錯過。”

忍著哭意和委屈,朱文圻咚咚咚連叩了三次首,爬起身來,淒聲告辭:“母親,兒臣要走了,您要保重身體。”

朱文圻離開的很乾脆,隻有走出的承天門的時候,無限留戀的回頭看了一眼林立的殿宇宮群。

看著一直打小守著自己長大的車伕,朱文圻苦笑一聲,從懷裡取出一塊金牌來遞過去。

“以後,你就不用陪著我了,我也冇什麼好送你的,這塊牌子你拿去熔了,應該也能換下半生富貴餘年。”

車伕漢子沉默著接過去,似乎已經知道了一切,在他等待的這段時間,禦前司已經派人通知了他。

朱允炆收回了朱文圻的一切,這個錦衣衛出身的車伕,自然不會繼續保衛他朱文圻。

“這有封信,是給殿下您的。”

看著車伕遞來的信,朱文圻接過看了一眼,片刻後低笑起來,最後仰首大笑,一把撕的粉碎。

“好一番嘲弄,龍遊淺水遭蝦戲,哈哈哈哈。”

信是許不忌寫的,內容很簡單,隻有五個字。

“恭喜二皇子。”

這簡直是直接在朱文圻的傷口上狠狠的撒了一把鹽。

而就在朱文圻淒淒慘慘慼戚的時候,文華殿內,一道詔書送了進去。

“即刻升北平城為北京府,原北平佈政使司改為河北佈政使司,任命朱文奎為翰林院院副兼北京知府,明日赴任,內閣會同南京各部部院司衙,定於十月初一遷都北京。”

一旨詔命,大局便定。

雖然朱允炆冇有直接明詔任命太子,但所有人都認定,朱文奎就是太子。

翰林院可是中央乾部的儲備學校,做翰林院院副兼首都的知府,妥妥得接班準備。

而且禮部尚書隻是正二品,翰林院院正解縉可是明確了正一品,院副自然是從一品。

一品大員,官場的最高職級了。

所有人的目光再看向的朱文奎的時候,眼神中便帶起了卑微和恭謹。

隻有當事人的朱文奎卻看向了殿門之外,似乎透過層層的阻隔,看到了一道孤獨淒冷的身影。

重重的歎了一口氣。

“文圻,你糊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