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一)

當朱允炆抵達北京的時候,一瞬間,竟然有些恍惚。

呈現在他眼前的北京城,竟然讓他捕捉到了一絲記憶中的影子。

街道兩旁林立的高樓,寬闊筆直的長安街,人山人海的商業街,和幾乎時刻吵得人腦子發脹的喧囂。

除了冇有電氣化、冇有霓虹燈、冇有呼嘯崩騰的發動機轟鳴之外。

哪裡還像是一座十五世紀的城池?

白晝之下,看著街道上那密密麻麻的自行車大軍,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老照片,幾乎一模一樣!

“隻有看到這種景象,朕才由衷的自豪,覺得自己這個皇帝,屬實是做出了成績。”

駕輅一道緩緩駛進皇宮,過了承天門的時候,朱允炆就下了車,在內閣一眾閣臣以及朱文奎的陪同下,開始徒步觀瞧。

“還彆說,真是近乎原封不動的仿建。”

這一觀,朱允炆便樂了。

工部尚書守在不遠處應聲:“屋簷邊角,所有的比例都與南京皇宮無二,保證陛下住進來的時候,不會有生疏之感。”

將一個占地上百萬平的皇宮,等比例一絲一毫偏差冇有的全部還原,有多難?

朱允炆不是匠人搞不懂,單光聽,猜測也是極不易的。

不過靠近殿群的時候,朱允炆還是敏銳的發現了這北京皇宮和南京皇宮不同的地方。

那就是每一座宮殿的屋脊兩頭雕刻的龍頭,都比南京的更大。

而且,南京龍頭是木製,這北京龍頭雖也是木製,但內裡卻吐出了一條金屬舌條,延伸著,舌尖衝上,直指青雲。

“這是?”

見朱允炆納悶不解,工部尚書忙介紹:“此為引雷所用,北京殿群修建的過程中,每逢雷雨天氣,易遭雷擊,幾次焚燬重建,就有人按照《炙轂子》內的記載,加以創新造了這龍頭。

舌條金屬製造,舌尖沖天,雷擊時可以引雷,在通過下端鐵絲直通地下,就不會擊毀殿宇了,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皇宮主體建築不會毀於天象。”

這算是古代版的避雷設備嗎?

朱允炆不懂,聞言點點頭,道了聲:“做的不錯”

一句肯定,讓工部尚書臉上險些笑開了花。

一行人看罷了三大殿,朱允炆便有些乏了,正好雙喜正忙乎張羅著禦前司搬傢俱、打掃乾清宮,煙塵瀰漫的一時也進不得人,索性便轉道去了文華殿,跟內閣一道聽聽朱文奎彙報一下他搞的京津冀共同發展的成績。

“搞京津冀共同發展的戰略計劃,是五月初過的北京府司會議,六月份正式立項,眼下北京府的初步目標,是先搞好一個工業園,計劃建造六十到八十家工廠,麵向周邊各省,招工四十到五十萬人區間。”

從政也已經有些年頭的朱文奎彙報起公務來比以前屬實是多了些模樣,一本正經的。

“如今北京府的招商工作進展順利,籌建工業園的目標預計可以在明年入秋完成,同時,關於招工的方向,北京府已經同山西、遼東、陝西、河北幾個省都協調好,將主要從這四個省招募生活貧困的百姓,直接遷出落戶到北京來。

工業園周遭附近的居民區已經開始籌建。

至於民生或相關的保障問題,平津港將作為核心樞紐,來自遼東平原、江南的生活物資走平津港入港,過京津高速進入北京,運輸時間可以壓縮到三至五天。

如今,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主要矛盾點在於發展的不平衡性,因為按照我們做的計劃,前期主要還是要以北京這個新首都為重,先刺激北京的經濟繁榮,而後再平津、河北兩地。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眼下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實際困難,至於如何解決這個困難,我的經濟顧問李翼給做出了幾點建議。

那就是紮實下服務招商的思想,做切實有力的圍繞服務招商這一中心來統籌工作,以商業繁榮帶動民生繁榮,以中心經濟帶動邊群經濟。

凸出北京作為京津冀一體化中的輻射帶動作用,以保定府、平津府兩府作為兩翼支撐,其中保定重點規劃陸運暢通,平津港重點擴大港口航運。

如此,陸路連通周邊各省,航運聯通北方江南。”

說的很複雜,不過用通俗的話來說呢,就是北京先吃肉,其他兩地後吃肉。

朱允炆聽得頻頻點頭,看向朱文奎的眼神裡帶了幾分讚許。

雖說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主要政策綱領是那個叫李翼的商人提出,不過朱文奎可以不恥下問,大膽用人,也是一件值得肯定和褒獎的事。

不能小瞧商人對國家建設的重要性。

“內閣有冇有要對這項地方性政策做指示的地方?”

自己不說,朱允炆反而看向了許不忌,想聽聽看後者的意見。

許不忌先是衝朱允炆謙虛了兩句,而後沉吟片刻纔開口。

“方纔大皇子彙報的內容很精練,也將重點的地方做了詳細闡述,我冇有太多需要附充的地方,隻強調一點吧。

希望北京府、平津府、河北佈政使司在搞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重視一下實事求是的調研工作、觀察工作。

實事求是很重要且不容易,但確是必須要保證的。

三地共同發展是大規劃、大建設,不能光圖麵子上好看,圖一個開工建設時的熱鬨勁,一定要追求實實在在的投入--產出之間的關係,這纔是對這項政策影響下的幾百萬百姓負責任。

眼下首都已經遷來了北京,那麼就可以近距離的觀察這項政策的進程,我希望將來北京府可以務實的向內閣報喜,更務實的報憂。

這纔算做到對上負責、對下負責、對人民負責。”

眼瞅著許不忌又要長篇大論,朱允炆急忙抬手叫停,笑眯眯的看向朱文奎:“許閣老的教誨都記下了嗎?”

“兒臣記住了。”朱文奎不住的點頭:“等回了知府衙門,兒臣便開府司會議,將許閣老的教誨通傳下去,告誡地方絕不允許在這項政策的推進中大搞形式主義,浪費國家對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建設中投入的資源。”

“你能這麼想就最好,去忙吧,朕還要跟許閣老他們商量一下明聯的其他事情。”

“是,兒臣告退。”

級彆不夠,少往上湊。

朱文奎也知道,明聯的一些大事,自己在與不在也摻和不上,乾脆的起身告辭。

“這孩子成長的挺快。”

看著朱文奎離去的背影,朱允炆感慨了一聲:“孩子一長大,朕也就老了。”

皇明四十一年的深秋,屬實讓人感受到幾絲涼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