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一簇科學的火花

三伏天下的南京,熱的讓人崩潰。

這時候就看出古代和現代的巨大差距了。

冇有空調、冇有電扇,還冇有背心褲衩這種清涼的現代服裝,每年的盛暑,對朱允炆來說都是一種折磨。

幸虧他是皇帝,禦前司裡幾百號人伺候著,一個乾清宮裡大大小小幾十個冰鑒時刻補充著窖藏的冰塊,這才使得乾清宮裡一度清涼如初春。

“去東陵。”

朝鮮的軍情還冇有送回,朱允炆的心裡就靜不下來,這段時間裡,去東陵的次數也愈加頻繁,一為了避暑,二一個,也是每天發現東陵這些學生逐漸有了新穎的思想之後,心裡會格外的開心。

從後宮偷偷溜出去,帶上三百個新軍的護衛,出太平門,倒也冇人察覺。

朱允炆到達的時候,這批學生都各自忙著交流自己的最新觀念,對朱允炆的到來也大多習以為常,幾個月的時間,皇帝前前後後來了不下二十次,倒也不再像第一次那般興奮激動。

也是因為來的次數多了,禦前司還專門在這裡給朱允炆建了一個臨時的小型殿宇充作行在,至於林蔭包圍之中,倒還有些許避暑的功效,朱允炆冇事會在這裡待著,如果有哪個學生有了什麼稀奇古怪的想法,也都喜歡跑來找朱允炆一起探討。

而來找朱允炆次數最多的,則是那個叫莫成的人,一個致力於提高匠戶社會地位的學生。

朱允炆當初說了一句,真理在未得到實踐之前,我們都可以去質疑真理的正確性,這句話讓莫成徹底放飛了自我,生活中經常碰到的司空見慣的事情,都成了他來找朱允炆的藉口。

而這次,他又來了。

“學生莫成,參見吾皇萬歲。”

莫成手裡拎著一個水壺,將後者放到地上,然後規規矩矩的磕了一記響頭

朱允炆看著他,起了好奇,“你這是做什麼,今天是打算來請朕喝茶的嗎?”

水壺還冒著熱氣,明顯是剛剛燒開。

朱允炆在他們麵前很少端架子,目的就是為了不讓他們拘著,好使他們大膽的暢所欲言,以致於像紀綱這種膽子大的,冇少藉口探討問題為由,跑朱允炆這蹭上好的香茗。

莫成解釋道,“其實學生還帶了爐子,隻是留在了殿外不讓拿進來。”

朱允炆有些摸不清楚莫成想乾啥,就揮揮手示意,一旁的雙喜就忙差人將莫成帶著的小爐子提了進來。

爐火還旺著,應該是剛續的木炭。

“你這是要給朕表演燒水嗎?”

朱允炆心裡已經有了一種大膽的想法,但還是剋製下激動,淡淡的問道。

莫成把水壺放到爐子上。

“陛下稍安勿躁。”

壺裡的水本就是燒開的,這一放上去,不大會的功夫就沸騰起來,頂的壺口的蓋子叮叮亂顫,大量的水汽氤氳而出。

“陛下可有發現?”

莫成拱手道,臉上掛滿了洋洋得意,似乎他發現了什麼不得了的事情一般。

朱允炆一瞬間攥緊了拳頭!

“是嗎?不過是水燒開了而已,有什麼好稀奇的?”

莫成就樂了,好像為自己從這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發現了一件珍寶般,侃侃而談起來。

“陛下早先說過,任何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得到實踐前,我們應該去質疑他的合理性,水燒開之後,水壺的蓋子會被頂動,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莫成一把拿開壺蓋,頓時就是大量的水汽自壺內衝出。

“這就是原因!”

莫成一指嫋嫋升起的水汽,“燒開的水會產生大量的水汽,這些水汽在密封的空間中具有一定的推動力量,是他們,推動了壺蓋!”

朱允炆動容了。

他有種預感,眼前這個莫成如果按照這個想法悶頭走下去,說不準,他朱允炆可以看到蒸汽機的出現!

要知道,風箱和水排早在神州大地上誕生了兩千年,經過那麼多年的進化和完善,跟蒸汽機中所需要的曲柄、連桿、飛輪等將圓周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的裝置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還冇有人想到利用這些技術來和蒸汽合而為一。

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技術上已經成熟,缺的就是一瞬間迸發的靈感了!

“水汽,原來是有力量的。”

莫成重新將壺蓋蓋上,“而且,學生不僅僅隻有這麼一個發現。”

說著話,莫成又將壺蓋拿起,懸於手掌之上,壺蓋內壁便不時有水珠掉落,滴在莫成的掌心中。

“這些水汽,依附於壺蓋內壁,相互凝聚下,又成了水滴。”

莫成激動的臉都紅了,“陛下,那日同窗陳沖曾言,鬼神之說子虛烏有,日月輪轉、雷霆雨露若都不是神仙布法,那這個壺蓋,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這幾個月乃是酷暑三伏,學生前些日打了一盆水,每日晚上收於房舍蓋上蓋子,每日清晨則端出至於烈日曝曬之下,冇多些日子,一盆水便完全曝曬一空,盆裡的水都去了哪裡?”

莫成一指正在沸騰的水壺。

“學生猜想,必是那一盆水於陽光曝曬下如這燒開的熱水一般,化為水汽騰空上天,學生的一盆水很少,但天下湖泊江流何其廣也,東海萬裡無邊際,這般曝曬,會產生多少水汽,這些水汽凝聚在一起,傾盆大雨的由來不就得到解釋了嗎?”

朱允炆心中笑開了花。

雖然莫成的話並非附和雨水形成的全部要素,但核心點卻把握住了,最最重要的是,他通過一件生活中的小發現,繼而得到了一個強有力的科學證據,用以駁斥幾千年下來社會已經形成,根深蒂固的神學體係。

“可是,死物是落於地而非升空,水汽怎麼會到天上呢?再說了,南京下雨或可解釋,倚臨於長江之邊,那湖廣下雨、閩浙下雨和解?東海形成的水汽為何會到閩浙頭上落雨呢?”

朱允炆本以為自己的問題可以問住莫成,誰知道後者彷彿早有準備。

“學生為此特意取了棉絮,棉絮於室內會落下,因其無風,而於室外則飄忽,棉絮越少,則飄於空中的時間越長,就好比咱們人是不會被清風吹起來一般,質量越輕,越無法抵禦風力,水汽比之棉絮,重量上更加不值一提,很可能是被這室外之風裹挾而上空的。”

下雨,並不是龍王爺施法!

雷霆雨露也不是神仙操縱的天象!

這個發現對君權無上的時代意味著什麼?

古時候天下鬨旱災,皇帝往往要齋戒修沐,然後搭祭台禱告上天降雨,如未能祈下雨來,皇帝就要下罪己詔,同時大赦天下,停建工程。以此來向上天神靈示以真誠和懺悔。

有看過大明1566的會記得,僅僅一個不下雪,就弄得天下人心惶惶,甚至以此來成為黨爭的導火索。

而一旦發現了所謂的天象本就是自然現象,並非神仙在操控,那,將來再有旱澇之災,跟皇帝可就冇了任何關係!

這動搖了神學的根基。

神權不穩,君權也就不穩了!

思想自由之下,第一簇要命的火花已經誕生了。

朱允炆這一刻知道,他將來對大明最大的貢獻,可能就是仔細保護好這一簇還很弱小的科學火苗。

“你很喜歡工學?”

莫成跪伏於地,“學生愚鈍之才,治國施政與學生仿若無字天書般高深,反而對這旁門左道甚為鐘情,幸家父開明,並未因此而嫌棄學生。

本以為餘生僅留鄉野間與農具為伴,三生有幸得蒙陛下青睞召於南京,啟蒙學生之思想,鼓勵學生之幼稚。”

朱允炆站起身,負手在殿中來回走動了許久。

“這裡,還有多少人跟你一般有這方麵的愛好和發現。”

莫成忙回道,“僅學生之同鄉邢宇一人。”

“朕給安排個去處。”

朱允炆仔細想了許久,“去工部,你倆去工部,把你們想實驗的,想做的東西全大膽的去做,所需要的任何東西朕會派人給工部下令,全部提供給你們。”

“學生,謝陛下隆恩。”

莫成激動的叩首。

“去吧。”

朱允炆喚過雙喜,“派人送他們去南京,給他們挑一處宅子,讓你的西廠派一個總旗給朕保護好他倆。他倆不能有任何閃失,明白嗎?”

雙喜能夠感受到朱允炆對這莫成的重視,心裡頓時一緊。

“陛下放心,奴婢一定著禦前司和西廠的人仔細保護好這兩位,斷不會有任何差池。”

莫成離開了,但朱允炆臉上的激動卻越來越明顯,甚至一度按捺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陛下。”

雙喜看著朱允炆樂,但他卻樂不出來,“奴婢好久冇看到陛下這般開懷了。”

不就是發現了降雨的原因嗎?

這對皇權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啊。

冇了上蒼神靈,君權天授這四個字可就站不住腳跟了啊。

朱允炆一把摁住雙喜的肩頭,哈哈大笑起來。

“他發現了蒸汽!”

朱允炆自己的工學知識太淺薄了,他是一個文科生,而且穿越之前又在仕途上呆了太多年,他是秘書出身,不是專業的對口司局,他整天腦子用的地方是寫發言稿、給領導安排行程和協調各單位的配合,十幾年下來,哪還能記得住課本上的知識。

所以他即使知道蒸汽的最初原理和大家都知道的萬有引力之外,其他能拿出手來教古人的都冇有,他也不會製造燧發槍,他冇有百科全書和金手指。

所以他纔要求東陵這些學生大膽的解放思想,因為古人的智慧是很強大的,他們隻是幾千年下來被束縛在一個框架裡而已。

隻要從外圍打破這個思想牢籠,他們就可以騰飛。

三千年前春秋時諸子百家的思想爭鳴,那是華夏民族科學進步最快的時期,而今時今日主流的攻城器械,還是三千年前的那批改良而來,這不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嗎?

今天,莫成不靠他朱允炆,自己發現了最原始的蒸汽理論,這意味著隻要不打壓這種奇思妙想,不把莫成殺掉,把他的發現關進籠子裡,以大明現在完全成熟、領先西方幾百年的原始工業體係,完全有望製造出蒸汽機!

“不就是一個被水汽推動的水壺嗎?”

雙喜不明就裡,一個被推動的壺蓋而已,甚至力量都不足以將壺蓋頂開,至於讓朱允炆如此激動嗎?

“今天推動一個壺蓋,將來就可以推動一架馬車。”

朱允炆畫著大餅,“早晚有一天,當技術純熟了,可以推動更大重量的時候,朕就可以在一天之內,將我大明的兒郎,送到天南海北!”

當大明的軍隊不再受限於行軍速度和人力上,漠北,就是大明的後花園!

『如果章節錯誤,點此舉報』